最近,不少关于大学生就业和薪酬状况的报告纷纷出炉,引发公众热议。这反映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人们对于高等教育价值的期待和反思。
6月15日,人工智能公司iPIN.com在北京发布了《2015年中国大学薪酬排行榜》,清华大学高居榜首,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分列二三位。据介绍,这份薪酬排行榜是根据来自招聘和猎头公司的4000万大学毕业生真实毕业去向数据分析所得,由各大学毕业5年薪酬指数计算所得。
这个排行是否靠谱?舆论议论纷纷,且看大学生们怎么说——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学生李蓓:我觉得这种排名都很扯淡!首先,这种排名不会公布统计方法,薪酬指的是入职薪酬还是毕业几年后的薪酬都不明确;其次,各个学校的就业方向都不一样,发生这种差别也很正常。
武汉大学学生邱韵:武大是综合类学校,是研究型大学,武大赋予学生的价值不是能用工资来衡量的。
有意思的是,相比于大学生的理性和超然,很多高校反而很在乎毕业生的“薪酬标准”。比如,武汉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公益招聘会上,竟有40余家企业被“婉拒”门外,无缘进校招聘。原因是,校方认为这些企业和机构没能达到他们设定的招聘标准线。
蒲公英评论作者张松超认为,不少人之所以赞同这种做法,是因为他们的认知与该高校是不谋而合的,即读了书不能跟没读书的人一样,毕业后要能找到高工资、高福利的工作。殊不知,这样的认知俨然已经走入教育功利化的误区。即便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其教育质量的高低,也绝对不能仅仅体现在工资有几位数上。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体现在就业质量上,而是发掘人的价值,让学生顺着自己的兴趣和天性,最终实现“人”的最大发展。
不过,评判高等教育价值并非不能谈“钱”,广大人民群众也更多地从工资收益来看”读大学值不值”的问题。
事实上,评价现代学校教育,收益或回报是绕不开的指标。关键是,在谈“钱”的同时,我们怎么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毕业后的工资上,还包括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以及阶层流动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大学的价值是多元的。
其次,我们不能据此否认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整体工资水平比没有接受大学教育人高的事实,因此,也没有必要无视其能够带来高收入的“价值”。如果无论是否受过大学教育对以后的收入都没有影响,那么,肯定会打消不少人上大学的积极性。
另外,讨论“大学价值”,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经历和体验。每个人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同,从这一点来看,观点反差大很正常。
在教育经济学领域,有不少学者探讨教育收益率。这些研究对于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促进高校改革以及指导大学生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
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薪资与毕业半年后薪资相比上涨98%,超过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资涨幅(17.4%),并列举出哪些专业收入相对较高、增长较快等。报告得出结论认为,大学教育的长期回报是明显的,读大学比不读大学在收入的长期提升中有较大优势。
其实,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工资必然会有差异。
筛选理论认为,雇主总是希望从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但是,当他与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相遇时,他并不了解这些人的能力如何,尽管他不能直接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却可以了解到求职者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属性和特点。一类是天生而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另一类是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前一类被称作“标识”,后一类被称作“信号”,雇主可以凭借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
所以,学生所在的大学、所学的专业成为了雇主判定学生就业后工资的一个重要依据。
而劳动力市场理论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同部分里,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的。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不同部分组成的。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劳动力市。佣硎懿煌拇。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中的职业岗位,雇员工作稳定,工资较高,晋升前景良好,自主性大;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小公司、小企业的职业岗位,雇员工作不稳定,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两个市场之间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它们之间的人员很少相互流动。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名牌大学热门学科的毕业生工资较高了。因为其所在的就业市场的平均工资相较于其他职业来说较高,从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工资肯定与其没法比。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想发财就别当老师,别从政”了。
其实,每个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之前,肯定是参考自己的能力(分数)、兴趣、父母的意见、专业前景,等等。肯定不会扎堆地往工资较高的行业挤,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专业的竞争必然会更激烈,其就业前景可能会变得黯淡。以往某个专业一度很火热,在扩招之后就业立马受到影响,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对于个人的专业选择来说,你最看重的那个因素则是最重要的。
薪酬榜出台后,影响最大的是那些不明就里或认为自己“误入歧途”,没有“钱途”的人吧,当他们面对这类榜单,看着自己所在学校、专业的薪酬水平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复杂的感受,这份榜单之所以会火主要还是这部分人的贡献吧。
不过,这也提醒教育决策部门和高校认识到,切不可无视大学教育的收益,忽略大学教育带来的收益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差异。
结语 大学有其价值,专业有其价值,而如何看待其价值则是另一回事。“看待其价值”一方面取决于评判的主体,另一方面取决于评判的标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能忘记自身也是影响“大学价值”几许的一个重要因素。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 梁前辉制作)